雅昌首页
求购单(0) 消息
苏小松首页资讯资讯详细

【评论】守望宋元 秀润可掬

2010-12-07 16:10:29 来源:艺术家提供作者:恽甫铭
A-A+

  “在众多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中,其实我们只能选择一种,而这种风格最好能适合我们的性格、文化和气质。我们应该穷尽一生智慧和心力使它连到从没有有的高度,而并不应太在乎是古典或现代。好的束西毕竟好的,没有必要想得那么复杂。”青年画家苏小松停下手头正在创作的大幅山水,这样对我说。

  这是一个金桂飘香的季节,笔者杠苏小松的“快雨堂”里,喝茶神聊,近距离观赏了他参加《上海风——上海优秀中青年中国画家作品展》的作品:《云山出谷图》、《荷塘独步图》、 《寒山萧寺图》和《荷塘春色图》。在这次风格多样的展览会上,苏小松的作品以气象高古、笔墨清丽、秀润腴美的艺术魅力,征服了众多观众。同道称赞:在当今的画坛西风东渐、人们急功近利的所渭艺术“多元”时代,青年画家苏小松能够静下心来深入研究传统而又有所创新,实在难能可贵。

  中国画有悠久辉煌的历史,有鲜明的民族特点,这是我们的骄傲。但如何将中国画引向现代艺术殿堂,是“五四”新文化运动以来,众多先驱者面临的世纪性课题。不容争辩的现实是,就今日海上绘画而言,流光溢彩、五花八门的一面,透露出这座大都市的勃勃生机,但漂亮的“创新”外衣却掩饰不住底气不足带来的虚弱,不少画家甚至迷失方向走进了死胡同。现在重温现代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对我们的教导,也许不无裨益:“我劝大家认真学习传统,认真到生活中去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东西。离开生活离开传统,你的想象力等于零,不能创造任何东西。有些青年没有一点基础,前人的东西不去研究,也不深入生活,就侈谈创造,就要讲个人的作风了,这怎么行呢?”陆俨少大师也说:“如果不在传统的基础上扎下结实的功夫,来谈创新,那是无根之木,无源之水,站不住脚的。学习傅统就是为了创新,两者是统一的。”可喜的是苏小松悟到了这一点,找准了方向坚定地走着充满希望但更加艰辛的寂寞之路。我以为这是一条踏踏实实地通向世界艺术之林的民族绘画振兴之路。

  然而选择道路并不是偶然的。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苏小松,聪慧好学,6岁开始习画。及长,入“半几书塾”随著名画师蕉雨研习虚谷画风,每周一张“背临”老师的作品,7年下来作品“几可乱真”。乱真”。19岁时由老师推荐,《松鼠北瓜图》入送以继承海上画派为己任的上海海墨社社员联展。21岁时《旋种芭蕉听雨声图》在全国《以诗征画》人奖赛中获奖。22时考入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画系,得到俞子才、应野平等老师的亲授。在国外抽象、变形、行为艺术及装置艺术大行其道的80年代,苏小松经过认真分析比较,更加坚定了走传统之路的信心。他刻苦地临摹占代名作如《韩熙载夜宴图》、《簪花仕女图》、《虢园夫人游春图》等,从中探求古人绘画的技法和立意的奥秘,这些作品有的已经被新加坡和法园私人博物馆收藏。90年代苏松供职于上二海人民美术出版社,担任大型中国古代经典绘画刊物《艺苑掇英》策划编辑,6年里他走妨了全国各大博物馆及私人收藏家,得窥唐、 宋、元、明、清诸大家墨宝真迹的机会,迅速扩大了事业,提高了鉴赏能力。为他直接汲取中国绘画传统高峰的宋元精髓打下了厚实的基础,苏小松坦言:“在视觉冲击上,中国工笔画仍坚持‘山静似太古,日长如小年’的格局。处于宋元时期一种恬静和优雅之中。由于这种风格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学思想基础上,所以根深蒂固地根殖于中国人的思想中。在经过较长时间的对国外艺术的认知和了解后,又重新回到了原来的基础上。

  唯美注意的苏小松以“美”、“难”为原则深入到绘画实践中,几近苛刻。他认为,中国画是综合的艺术体。仅仅回“画”肯定是不够的,它需要多种文化的滋养。不但要光,还要深。“绘画是多方面才学的一个局部体现,如文学、书法、诗词以及游历皆需要多方面涉猎,根基深厚始可与人言创作、创新、不然将贻笑大方!”参加1999年上海青年美术大展的《锦茵黑狸图》,可以看作是苏小松对传统检举现代画风探索的代表作。

  苏小松喜欢体育运动,喜欢游历名山大川,喜欢饮茶玩蟋蟀,喜欢交朋友,却习惯于夜间读书和作画往往至翌日临晨。他说:“在整座城市安静下来的时光交错中,青灯黄卷,或把玩古人书画真迹,或读书作画,恰似于古代圣贤对话,得到精神层面的愉悦和满足,不亦乐乎!”笔者在他满满4架红木大书柜里,见到除了厚厚的画册外,就是《鉴余杂稿》,《画史丛书》、《艺林名著丛刊》、《诗人玉屑》等等书籍,而李白、杜甫的诗、苏东坡的文辞,又是他情有独钟的。应出版之约,他前后编写了中国古典绘画技法赏析系列《罗汉图》、《五牛图》、《宋人小品临摹技法 四》、中国画经典技法自学丛书《怎样画走兽》等等专著,反映了他文学修养和艺术修炼的成果。苏小松不仅擅画山水,而且花鸟和人物同样精到。他将宋人擅长构图、取法自然、穷尽画理画法,与元人以韵见长、流露本性、追求笔墨情趣结合起来,作品充满了高古的气息和浓浓的书卷气。因此2004年于上海新田地首次举办个人画展《艺术表演让我们欢聚一堂》时,受到了热烈的追捧,30幅宋人风格的作品被人悉数订购。然而苏小松头脑非常清醒:过早的为画风定型并不见得是好事,他希望通过长期的探索和努力,将中国画的优秀传统推向新的高度。他很看淡不断涌来的订单。他在《雪山萧寺图》上的题跋也许是画家对这个问题的深层次考虑:“元季尚余宋韵,昏黑沉酣不可名状。明清以降不复得见。此拧仅具毛皮,意得其一鳞试化为龙者。”真正的怀抱鸿鹄之志呵!

  “作画读书其要在悟,不悟者虽池水尽墨不得入如来地一步也。”苏小松年富力强,在攀登中国画艺术颠峰的征途上,正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着。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,寂寞之道上尤见其为艺术献身者。但我相信:只要中国人在,中国画一定会发扬光大,具有强烈民族性、时代性和个性的崭新的中国画必然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熠熠生辉。

  “对任何一个画家来说,明天的那一张作品也许才是最好的。”《苏小松画集》的出版,是画家对走过道路的认真回顾,亦是画家向新的艺术高峰攀登的庄严承诺。我们有理由寄希望于一代又一代有志于振兴传统绘画的年轻人。是为序,为诸位看官导读而已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06年11月2日晨写于墨雨斋

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,主要作为艺术信息、艺术展示、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。以世界文艺为核心,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。旨在传播艺术,创造艺术,运用艺术,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。

联系电话:400-601-8111-1-1地址: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

返回顶部
关闭
微官网二维码

苏小松

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
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

分享到: